山域搜救技能交流高峰會 (2024/02/23-25)

B2關: 追蹤搜索、急性高山腦水腫處置、困難地形、資源盤點

這是第三屆山域搜救技能交流高峰會,也是第二次在小逼的脅迫邀請下,參與 MoRE (Mountain Rescue Exchange) 志工工作,擔任關主。

這個交流會希望在沒有框架下,提供接近實際的山域搜救情境,供各方實際操作,回頭反思組織、流程、技術的可行性,以及各面向的最佳化策略。 共設置有 A, B, C, D 四大關卡,每關卡有兩支隊伍同時進入,操作相似情境,各隊情境由一名關主與評核員招待,並有一位隨隊官忠誠的跟著滿山遍野跑,對!從頭到尾,是不是該由衷敬佩他們呢!而四關裡最遭人怨聲載道、操爆體能的,正是B關。 我們 B 關卡的 B1 由君豪國信坐鎮, B2 則有我與盛宇駐守。 雖是第一次合作,但與各類救災、救援、救助、救護經驗豐富的他搭配,好似合作許久,直接以小動作示意交換意見;頓時安心不少,原來與大型現場歷練過的老手搭配就是這樣子啊!

民家小黑 副關主小黑,除了在產道末端迎接隊伍外,亦不時跟隨隊伍觀察評分

B關卡分為幾個元素:

  • 追蹤搜索,遺置山上的山友,自最後目擊位置起,依腳印、折枝、砍痕、人為垃圾、穿越痕跡等跡象,追蹤尋找失蹤者。君豪與我分別是 B1 與 B2 的關主,每個隊伍抵達前,便是我們兩人的線索佈置時間。評核員 Jason 與國信則需要陪同每支隊伍從主會場隨同隊伍評核。
  • 尋獲失蹤山友後,該山友頭暈、頭痛、想吐、嘔吐、走路不穩跌倒,且停留位置高於奇萊山屋,有急性高山腦水腫跡象,會惡化到無法行走。
  • 回山屋途中,遇困難地形,需下一小谷後上攀岩壁通過。傷患無繩索及攀登能力,多數隊伍先鋒至對岸平台後,架設 Tyrolean 橫渡。
  • 抵山屋後,天氣驟變,就地避難,延後一日下山,資源盤點後,重新分配隊伍糧食 n+1 日使用。

山景,秀巒

團隊特色

(依通過順序)

雲豹工作隊

MoRE的熟面孔,秉持一貫的技術原則;成員各自擅長不同項目,隊伍以分開專項的策略執行,以極靈活的資源調配,嘗試擺脫裝備重量的枷鎖。雖然少在高山活動,卻更高效調度周圍資源,例如山友、民家車輛等。

繩魂顛逗勇

本來就常在山林跑跳的隊伍,碰到此回近乎推土機等級的「拋拋走」傷患,以爬山找路的第六感尋得傷患。救護處置在專業的背景下,流暢得如呼吸一般。隊伍內溝通默契十足,各項作業訊息傳遞流暢隊員猶如身體的延伸。

自強救援隊

以優異體能快速爬升抵達最後目擊點,隊伍於有氧與無氧的邊界遊走,差點拉爆觀察隊山友。另以戰術鷹眼掃描自走傷患的通過軌跡,跟隨而快速尋獲。成員間似乎有章魚般的神經系統連結,全自動而統合。熟練而精簡的器材搭配,更提升動作間的美感。最會演的傷患我投你一票。

僅僅來搖滾區觀摩

不僅僅來觀摩,更在搖滾中發現自己。成員各有專長,走出自己的路來,各自表達明確觀點,困難時及時討論各式策略。壓力中處置有條不紊,解決未預期突發狀況,能靜下後重整資源再執行。這組更有全自動傷患 ,以及本屆觀摩隊最會演之 HEART 山友。

公雞-最後民家 在最後民家等待各隊的哨兵,顯然知道關卡還有多少陡上,靜靜的在此守候

關卡-細細品味

實際的山域救援場景,戰線拉長,操作時間不短,隊伍的觀察、溝通、指揮、決策、行動能力的展現,相對於技術細節來說,更能影響整體表現。在各隊伍的通關過程,我們也能從團隊氣氛中明顯感受到這方面的能量。此時單一技術已非關鍵,讓隊伍以流暢的節奏從開始到結尾,不犯錯、不須改動設置、不重新處置,便是最有效率的戰術;以簡單、效率、安全前提出發的選擇,便是最有力的策略。

追蹤搜索

「拋拋走」的失蹤者,對首梯搜救隊伍來說,現場痕跡是最珍貴的資產,更是後續隊伍求之不得的。從明顯的腳印、砍痕、折枝、穿行痕跡、滑落跡象、失蹤者遺落垃圾,到樹葉踩踏的背面泥土沾黏、樹上青苔的抓握脫落、倒木踩踏翻閱痕跡、踩踏脫落的青苔、鞋底黏起翻面的樹葉、未觸碰的蜘蛛絲、借力抓握的植物、登山杖戳孔、坐下休息壓痕,更進階的行進方向轉變等。若能從失蹤者的思維出發,更能區分出與獸徑、獵路、釣魚路、既有登山路跡的差異。 除了追蹤失蹤者外,能否追蹤自己行走過的路徑,利用地形特徵做現地導航的扶手,也是有效提升隊伍行進速率的技巧。

尋找威利時間:找得到傷患遺落的包裝紙嗎?

旺旺仙貝包裝紙,停留在倒木旁的落葉中

這遭通過隊伍冷落的旺旺仙貝,從枯木上被掃來踢去的到了地面,仍無聲地掙扎。 也許是2012的爭議延燒至今,才落得如此下場吧?

高山症處置 × PAC

高山症根本緩解之道,首在降低高度。受限於關卡時間,情境中高山腦水腫患者,使用攜帶型加壓艙 PAC (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 短暫時間,就能站起來自由行走,顯然是太過美好而夢幻;然環境或資源限制無法緊急下撤時,PAC是減緩惡化與爭取時間的最後一道防線。

PAC 處置中最容易失誤與遺漏的有:

  • 設置位置選擇,有滑動疑慮時以繩索固定。整個滾下山就省事了
  • 明確預告、指示、引導傷患耳壓平衡過程與約定溝通方式。
  • 艙內保暖衣物睡袋、食物、水,氣壓式高度計內置監控。移除尖銳堅硬隨身物品,並對PAC可能接觸磨損處適當防護。
  • 拉鍊、排氣旋鈕確實關上。否則踩到天荒地老,壓力也是上不去
  • 空氣打滿後,穩定壓力增加速率,目光接觸患者並持續溝通,以調整壓力,及耳壓平衡障礙處置。
  • 觀察卸壓閥確認達指定壓力差後,持續踩踏補充新鮮空氣。
  • 搬運或背負無移動能力傷患時,考量移動時失足後果,以適當技術行進。

攜帶型加壓艙 PAC,於偽奇萊山屋

感謝此回〈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大方出借 PAC ,讓隊伍得以實際戶外操作。大力推薦不熟PAC的高山活動者,參加協會的教學課程,成為最受信賴的隊友。

困難地形 × 先鋒攀登

對有攀岩的隊伍來說,大概就像呼吸一般自然,但值得思考…

  • 理解使用非動態繩(EN892 / UIAA 101)時,先鋒墜落衝擊嚴重性,與應變方式。尤其當隊伍使用(半)靜力繩 EN1891 / UIAA 107 或超低靜態延展率< 1% 的溪降用繩時。
  • 先鋒者連接繩索,是否值得為了節省 20秒,以單一有鎖鉤環連接繩索與確保環,特別是在野外拉長戰線的救援上。
  • 常見第一個保護支點過低,無防護效果。做心安的而已,此時反而少了抱石確保。
  • 先鋒攀登確保器材制動端方向性。
  • 先鋒確保者站位與可能落石、墜落動線的交互關係。
  • 確保器裝於上方「固定點直接確保」第二人上攀,Reverso 類確保器未以 Guide Mode 操作;或以一般確保方式,未加轉向鉤環,制動方向不順手,易處於無制動力角度。另此時義大利半扣或其他輔助制動器材也很好用。
  • 使用稱人結於固定點,應適當外加繩尾處置,形成穩定結型。
  • 跟攀者若採用單一齒式上升器上攀,忽略雜物夾入,令齒式上升器失效場景。 (參閱各使用手冊)

困難地形 × Tyrolean 橫渡

後續隊員及無繩索能力的傷患,利用先鋒架設的Tyrolean 通過後回收。

  • 理解團隊器材,Tyrolean 主繩與抓繩器材選用,於採用的通過技術中,是否超出 10:1 或 5:1 安全係數限制?何時需升階到雙主繩?雙主繩是否可作用為回收繩?
  • 固定點選用的可靠度與多元性,多睜開雙眼觀察周遭,確認實作分力角度合理性。
  • 固定點後方預力起終點合理性,能否降低主受力點的剪力,與備援主受力點 (Redundency) 。
  • 回收方式是否受磨擦力影響,使其不易收緊?上下滑動?兩繩分開不易操作?回收繩端若有磨擦力造成回收困難,除改善回收繩受力點位置外,亦可考量捨棄適量器材,提升操作效率。
  • 拖拉需增加省力比時,考量添加器材摩擦力,常有 IMA 3:1 升階 IMA 5:1 後,卻更難拉的情況。
  • 繩索中點記號有助於辨識繩索位置。

天氣驟變>滯留山屋

隊伍於回到山屋後,因天候變化,就地避難,延後一日行程,重新清點隊伍糧食並重新分配。隊伍食物計畫可明顯看出食物輕量化與否,關乎隊伍行動力,以及被迫變更計畫時的應變能力。有些隊伍未將重裝隨行至山屋,連緊急宿營都很辛苦,甚至有隊伍攜行糧食,明顯低於每人每日基礎代謝所需,此時隊伍將難以發揮救援能力,僅足以避難。

Inreach

隊伍進行中,以 Inreach 回報狀態,供指揮中心掌握。也許是玩得太開心,有時只開啟定時航點上傳,卻忘了回報隊伍進度、傷患狀態與後續進度;忽略了最具價值的訊息雙向傳送功能,它不只是台能傳送航點的GPS啊!

秀巒村集會所

感謝秀巒村集會所這幾天讓志工們遮風避雨,安享好眠

關卡進化論

  • 情境山屋天氣轉壞,在行進中先行提示天色昏暗,更能融入情境。
  • 可事先讓關主、評核員、隨隊官及時取得隊伍 Inreach 上傳訊息,於關卡結束討論時更有助於理解隊伍狀態。實際有通聯的競賽場地,較難反應 Inreach 真實面貌,可增加外部資源請求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