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域搜救技能交流高峰會 (2025/02/22-24)

B1關: 尋找手機、追蹤搜索、失溫處置、困難地形通過、搬運、緊急紮營

這是第四屆山域搜救技能交流高峰會,也是第三次在小B的重重脅迫邀請下,參與 MoRE (Mountain Rescue Exchange) 志工工作,擔任關主。

交流會希望在儘可能最少的框架限制中, 提供接近實際的山域搜救情境,供各方實際操作,於過程中回饋組織、流程、技術的可行性,以及各面向的最佳化策略。 共設置有 A, B, C, D 四大關卡,每關卡有兩支隊伍同時進入,操作相似情境,各隊情境由一名關主與評核員招待,並有一位隨隊官忠誠的跟著滿山遍野跑,對!從頭到尾,是不是該由衷敬佩他們呢!相對起來,當兔子的關主好像只是冷了一點、沒睡飽一點、來回走了很多很多很多趟而已!我們 B 關卡的 B2 由兩位消防第一線的君豪家旻坐鎮, B1 則有鬍子昌盛與我駐守。

所見非所聞的地形 困難地形通過附近的危險地形,一股腦衝過去就 GG 了

B關卡分為幾個元素:

  • 分散而遲未下山的山友,救援隊伍在有手機仍有收訊的狀況下,透過聯繫家人並使用尋找手機功能得知手機位置,並持續追蹤手機移動位置,前往尋找。評核員與 鬍子 與 家旻 陪同每支隊伍從主會場隨同隊伍評核。
  • 於最後發送位置附近,發現山友遺失的背包、眼鏡。於此周圍依腳印、折枝、砍痕、人為垃圾、穿越痕跡等跡象,追蹤搜索失蹤者。我 與 君豪 分別是 B1 與 B2 的關主,在持續降雨的天候,勢必得於每個隊伍抵達前,才佈置線索,避免跡象遭到雨水破壞過多。
  • 尋獲失蹤山友後,發現輕微失溫狀態,進行初步處置後,與隊伍一同行進離開。
  • 離開途徑,遭遇困難地形垂降進入溪溝前,傷患狀態轉變為虛弱,喪失行動能力,且對岸落差無可靠支點與手腳點供先鋒攀登,隊伍可派二員下溪溝,並設法架設繩索上攀落差。多數隊伍選擇拋擲引繩架設繩索,先鋒者沿繩上攀,並架設 Tyrolean 橫渡運送傷患與隊伍。(繩索回收部分,允許捨棄固定點器材)。
  • 全員抵達對岸後,因不可抗情況前往指定地點避難緊急紮營,延後下山日程,重新盤點隊伍資源,並規劃分配方式。

追蹤線索,遺落的眼鏡

失蹤山友遺落的眼鏡,無人問津在一旁哭泣

團隊特色

(依通過順序)

M1大埔放山雞

信賴初試答案,專一地在一手訊息來回琢磨,以破解謎題方式闖關。從隊伍持續評估檢視現場系統與環境的眼神中,不難發現對於器材繩索、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視與自我要求。組員間全然的信賴與分工,偶讓遺漏的溝通確認,放大為時間損耗,在時間最為緊迫的 B 關卡中,稍微吃虧。

O1繩奇寶貝

消息靈通的隊伍,蒐集最完整訊息,提前預判現場情況,提升隊伍行進能力。自身熟悉山野環境的體感,除敏捷的追蹤速度,更提供傷患完整的支持。內部溝通偶有火花,皆能迅速釐清改善,邁向下一步行動。

M7諸羅喇滴賽

個性分明的組成,於隊伍內運行不同節奏的節拍器,偶有相位差造成的破壞性干涉,亦能見到同相位的加成威力。前項雖然考驗隊伍的協調執行力,但別忘了,這是支行動比思緒更為迅速的行動派隊伍,善於困境現況中執行替代方案。

O5山嵐野趣

戶外走跳的隊伍,熟悉於山林溪流間遊走,擅長以餘裕換取效率。隊伍以分散式神經網路組成,在主導者引領下,各個成員皆有主動思考、快速橫向溝通與發展策略,展現平時搭配的默契,像呼吸一般自然。好轉的天氣也顯示了隊伍的強運,卻仍遭關卡設計者 小B ,以時間限制摧殘。

向上攀爬超越自我確保位置

攀越自我確保,抵達墜落係數二的彈跳起飛點,持續工作。持風險與時間魔王交易,參考下方實測

關卡-魔鬼不在你的專長中

實際的山域救援場景,是綜合各領域能力寬廣的交戰面;空間上,派出的隊伍到指揮所間戰線之長,時間上,操作時間不短。隊伍的觀察、溝通、指揮、決策、行動能力的展現,相對技術本身,更能影響整體表現。四支隊伍通過,發揮各自特長,讓我們從中察覺,單一技能並非關鍵,而是整合的技能樹與各支幹間的偕同能力,才能放大量能,以流暢的節奏進行,不犯錯、不改動、不重新處置,便是最有效的戰術;以簡單、效率、安全前提出發的選擇,便是最有力的策略。

尋找手機

現今,隨身攜帶的手機,也變成找人的工具之一,若不是像自己的這類資訊潔癖者,大多有開啟手機定位與遺失手機功能,若能使用(對,要有收訊、有GPS定位、有開啟功能、有管道取用資訊),能大幅降低搜索範圍,鎖定較小的可能搜索起點。此時,若忽略失蹤者攜帶手機移動的可能,而未持續更新最新目標位置,便可惜了主動更新的可靠訊息。如何盡可能持續取得更新資訊,維持隊伍行進的的通聯與訊息傳遞,正也是搜救隊伍管理的難題之一。

這回失蹤者持有的為 Android™1 手機,主要有兩種方式可以嘗試,一個是網頁版尋找手機,另一個是APP版本的尋找我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這需要使用者有開放手機尋回功能功能才派得上用場,還得取得相關的 Google 帳號權限。

另外果粉們擁有的 iPhone®2 則以網頁尋找裝置,或使用「尋找」APP來搜尋。

追蹤搜索

失蹤者留下的痕跡,無疑是最珍貴的搜救資產,只有一次的使用機會,是第二波接觸者求之而不可得的秘密武器,要如何有效快速而避免破壞可疑跡象的追蹤?雖有一些原則可用,實務上仍靠追蹤者的大量經驗堆砌。從明顯的腳印、砍痕、折枝、穿行痕跡、滑落跡象、失蹤者遺落物品、垃圾,到樹葉踩踏的背面泥土沾黏、樹上青苔的抓握脫落、倒木踩踏翻閱痕跡、踩踏脫落的青苔、鞋底黏起翻面的樹葉、未觸碰的蜘蛛絲、借力抓握的植物、登山杖戳孔、坐下休息壓痕,更進階的行進方向轉變等。若能從路徑的思維出發,區分出不同道路的需求,除了辨識追蹤跡象外,也是有效提升隊伍行進速率的技巧。

尋找威利時間:找得到傷患遺落的點心包裝紙嗎?

森永牛奶糖包裝紙,停留在眼前而未見

遭失蹤者遺落,又經搜索者錯過的牛奶糖包裝,在此無聲地呼喊:「我在這裡」。

標記週知已確認線索,不進入未排除線索區域,利用視角光線差異識別,利用自然與物理法則,進入迷途者思緒,使用線索接續的串接,有疑惑時回到上一個已知點。回頭想想,不也正是山上找路的超級進階版嗎?

失溫處置

接連幾天不間斷的雨,帶來的又濕又冷,正是北部山區典型的搜救氣候,沒有好天氣的搜救,也似乎應證了艱苦的救援日常。主辦人精心挑選的地點,想必是為了此情境而來,現場不須過多著墨與揣摩,任何人都能直接看出會失溫的環境風險,我想不單單是我們這組,各關卡的工作人員應該都是此風險中掙扎吧?所幸情境中失蹤者的輕微失溫,只要得宜處置,便不會惡化。有的隊伍為傷患換上全乾衣物、有的塞求生毯至雨衣內、有的搭上天幕避雨、有的生出神奇保溫瓶倒出熱水,更有像小叮噹般變出暖暖包的隊伍。持續關注傷患,以及適時適地的處置更是惡劣天氣中的唯一法則,甚至某隊伍從接觸傷患起,共搭超過兩次外帳。

困難地形 × 垂降、高支點引線架設

對有攀樹的隊伍,高支點架設應當是小菜一碟。隊伍們多在 5-15 分鐘內,便搞定拋繩部分,但容易因為先鋒者視野受限,影響判斷狀況,若能有岸上的其他隊友輔助觀察,能更有效進行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以高固定點攀繩時,若攀登繩繞經上方拋擲點,轉向跨越大跨距溪溝後才固定於對岸。首位攀登者沿繩上攀越轉向點時,務必注意因繩索彈性造成的回彈力量,提防人員因繩索張力遭扯離安全區域。

退後一步,把關主身分拔除,回歸一名攀岩、溯溪、溪降愛好者的角度,回想這類技術性活動者類群,有一流派相當強調所謂的保命法則,「絕不站起(拉起)拆裝備」。這背後的邏輯是:下一受力單元前完全承重前,絕不移除前一受力單元。龜毛的實行手段,排除下一受力單元的失效可能,並避免的墜落、擺盪距離。有不少隊伍與時間魔王競爭下,於明確檢查下一受力機制後,跳過了承重步驟,雖未違反大會的任何規定項目,但潛在深植於操作者心中的脈絡,隱然醞釀未來可能的失誤,或許這個繁瑣但經熟練後能防範未然的小細節,未來能成為野外救援隊的反射項目。不論是垂降前下降器承重才拆確保,抑或是擔架在受力下轉移,都是相似的觀念。

人力加速

擔架未承重,以隊伍人力直接輸出,以風險邊際爭取時效

困難地形 × 擔架

持續降雨,爛泥填滿鞋底溝槽,既有步道溯溪鞋都難以行走,得拿出小冰爪對待時,有滑落可能的區域操作,除了對環境自在度的個人差異外,最考驗人的莫過是全程的關注。當我們投入細項操作時,難免會忽略的視野外,發生機率較低的潛在風險。若能將操作者及傷患適當確保,將能大幅降低心理壓力,能無虞地加速操作流程。而將斜坡上無行動能力的傷患移入擔架,更考驗對擔架特性的熟悉程度,以及各項短距離轉換的技巧。

依擔架款式差異,部分捲式擔架需要填裝完成後才方便做縱向的受力,或是需自行增設讓傷患更為舒適的支撐帶。大會於現場提供的選用器材 SLIX100 已內建相關支撐帶,裝配亦有依顏色的組裝提示;不過此回經過 B1 關卡的隊伍,大多選擇使用自己熟悉的器材,只有一隊嘗試使用 Slix 100 ,可惜尚未熟悉,只得以現場摸索,幸好邊坡上勉強偶有網路訊號,得以及時查詢使用方式。

感謝此回〈書劍戶外〉 贊助主辦單位 Abtech Safety SLIX100 一組,並另出借 SLIX100 一組供比賽進行使用,讓隊伍得以體驗便利的擔架固定與簡便的安裝程序。

困難地形 × Tyrolean 橫渡

後續隊員及無自主行動能力的傷患,利用 Tyrolean 通過後回收。(得捨棄固定點裝備)

此回接觸的操作隊伍,大多為了行動能力,在重量上做了取捨,選取繩徑 8mm 至 10mm 之間,低彈性繩(EN1891) 或是 超低彈性溪降繩。此時若直接將原本運用於粗繩徑的技術與器材,轉移至較細繩徑的操作是否適當?例如:以摩擦結抓握主繩索的輔助繩徑、數量是否適當?承載負荷、繩索角度是否適宜?以大會的技術規範為例:編織品 10:1、金屬 5:1 的安全係數限制,是否已經壓過界? 然而,在交流賽以外的真實救災中,設定多高的安全係數,則應依各單位組織所能承擔的風險訂定,而非死守其他單位的規範。

我們若以單條低彈性繩的低標規範來看,一般 type B 的繩索在緊繃橫渡環境,的確有相當大的使用限制,需要操作者清楚理解自己的行為。

規範 裸繩最低破斷強度 八字結破斷強度
EN1891 type A 22kN 15kN
EN1891 type B 18kN 12kN

單看規範似乎有點偏頗,來看看市面產品中,規格相對超過基礎規範較多的 Teufelberger’s KMIII 9mm rope 為例

直徑 裸繩最低破斷強度 EN1891 NFPA
3/8” (9.6) 28kN type A Technical Use
5/16” (8.8) 22kN type B Escape Rope

同時考量某些隊伍所使用的主流 8-9mm 的超低彈性溪降繩,最低破斷強度約在 20kN 上下(16-23kN 之間)

若設定傷患含擔架90kg,以單繩緊繃張角 160° 而言,約為跨距30m,中央沉降 2.6m,此時理想繩索張力約 2.6kN ,以大會安全係數10來說,已超出上述 EN1891 type B 繩索與多數主流 8-9mm 超低彈性溪降繩索的限制範圍。顯然操作者需主動控制緊繃程度,限制緊繃張角低於 150°(或更小) ,繩上張力低於 1.7 kN (或更小),也就是30m 跨距,於中央時應沉降約 4m (或更多)。 還是選擇於擔架承重後緊繃,設定合理的緊繃省力比,避免張力過大。 此外若以磨擦繩結抓握緊繃繩,亦應同時考慮此摩擦繩的受力安全係數,並可透過繩徑與材料特性的匹配(Yuhai Zhang, 2021),讓摩擦結組防護張力過大的情況發生。

顯然上述的系統策略,存在不少操作限制,必須隨時監控管理,避免超出組織規範的限制範圍,但做法單純簡單,操作流程與過往都市或工業救援環境相近,不須經過技術轉換的陣痛期。

擔架懸掛

使用 9mm 單繩作為橫向運輸軌道,考驗對緊繃程度的敏銳度,過與不及都是難題。是否有避免走火的方法?

B 情境關卡中,未限制隊伍需完全回收固定點的器材,可遺留拋棄式的固定點器械,在可允許的狀況下,若使用留置的器械能提升操作效率,與拉高戰略保守度,不也是真實野外救援時,隊伍衡量的另一個面向嗎?

為了回收繩索,使用單條繩索設置橫向軌道繩時,通常會以另一繩索設置回收機制。闖關隊伍們,絕大部分皆以此法回收,且多數使用單條超過兩倍跨距繩索,同時做為軌道繩與回收端。此時讓一股全強度的繩索僅擔任回收功能,是否稍嫌可惜?若能在緊繃同時,除了原定的緊繃繩股外,將回收繩同時納入緊繃組,是否能以同樣的用繩量,拉高操作餘裕,更進一步降低系統風險。若願意捨棄部分固定點器材,更可降低固定點摩擦力造成兩股緊繃繩受力不均、雙股分離的困擾,並節省最後一人通過時需變動系統的時間。溪降與攀岩的純戶外竅門,於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完全利用攜帶繩索的全強度,且直接配置為可回收的設置。

除橫向緊繃繩索本身,兩端的固定點架設方式也令人看得相當刺激,非強化版本的 sling 扁帶環,認證基準為 22kN,若長度足夠繞過固定點會變成雙倍 44kN 左右,但若用 girth hitch 套結方式固定,雖然尼龍材質不至於掉到以前都市傳說(HowNot2, 2021)的一半強度,但也頂多是 20kN 出頭,dyneema 會掉比較多到略低於 20kN ,與上段的討論相似,這方式使用在單純單人拖拉綽綽有餘,但若使用緊繃繩索,我們便踩在邊上了。相同器材使用下,何不使用餘裕充足的方式呢?讓帶去的器材完全發揮價值。

搬運路線選定 × 緊急紮營

全隊抵對岸後,繼續搬運移動前往指定紮營地點,考驗隊伍臨場判斷前進路線的方式,選擇既有步道還是另取易徑,完全仰賴第一眼的山林直覺。並於搬運抵達後搭設外帳緊急紮營,延後行程,重新盤點資源。

無奈這關的最大魔王,是不等人的時間,多數隊伍未超越持續前行的大魔王,無法完成全部緊急紮營程序,便遭關站。

關卡進化論

實際走過一回,想必各隊伍都能體會到指揮與隊伍溝通能力,對整體能力影響之巨。技術之外,提升溝通效率,修正最適合的隊伍領導風格,應當是此類型賽事無上的價值。再者,操作時是否能靜下來思索最有效的方式,例如操作時是否放上自我確保,降低心理壓力,讓心思專注?是否放下重裝,提升作業精準度?相同器材,是否存在更高價值的利用方法?

關主追蹤場佈體驗上,以長距離低複雜度的線索,會相較短距離高複雜度的線索,更具啟發價值,值得供未來相關活動參考。追蹤佈點細節多,需要大量的佈置時間,以這次的地形與環境來說,稍嫌不足。使各隊接觸的線索品質有些許差異。且接連降雨的天候阻斷了前一日佈置的可能性,未來同樣的設計,也許有四隻兔子會更為理想,但一致的標準就是另一個協調上的難題了。情境佈置的器材會導致回收的困難,或許增加點位回收助手,是未來感善流暢性的另一方式。

共同解決


註:

  1. Android 是 Google LLC 的商標 

  2. iPhone 是 Apple 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