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hon, syphon | 水底管道
這影片實在帶種,嚇得吃手手
siphon 源自希臘文,原意為 管子。 目前還沒有共通的習慣用法,身邊不少朋友習慣直譯,有人採用網路字典查到的「虹吸管」或是稍加修改成「虹管」「虹洞」,但自己不習慣這樣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碰到這個詞彙不外乎小學時學到的虹吸現象,或是煮咖啡的塞風壺、賽風壺。
避免使用虹吸來作為 siphon 中文翻譯,有兩個主要的理由:
- 其一是這個詞彙初聽者無法直接理解,需要額外解釋,因為腦中的虹吸現象與所描繪地形風險無關,地形絕大部分也沒虹吸現象描述的倒U形管出現。
- 再來是自小接觸 虹吸 大多都指虹吸現象,而缺少液體流通管道的意象;於是這詞便難以不經解釋而意會。 (例外:塞風壺有部份人翻譯成虹吸咖啡壺,既非虹吸作用 ,也與河道地形無關)
這兩點讓虹吸顯得相當理想派,實際現場卻不便理解,於是才考慮另用詞彙描述這類的地形。
溪降遇到的 siphon 地形
划船碰到 siphon 也是恐怖至極 (精彩片段 0:55 起)
還好沒在裡面卡住
若拿 siphon/ syphon 到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資料庫 中查詢。 有幾個不同的用法:管、虹吸、虹吸管、出水管、水管、體管、咖啡濾泡壺、吸管、虹吸(的)、虹吸式。
看來 siphon 原文作為形容詞使用時,包含了小學自然課提到的虹吸現象; 也就是一個倒U型管,利用兩頭水位高差,將液體由高往低方向輸送,越過中間障礙物。 沖水馬桶便是一例。 當名詞使用時除了虹吸現象外,則多為管子或液體流經管子的意思。
力學名詞辭典-趙怡欽 名詞解釋 :虹吸是
如下圖所示以一充滿該流體之管子,一端插入容器內,一端擺在一個低於該液面之位置,由於大氣壓力之作用可以使容器中之液體昇高過液面而自管子另一端源源流出,此種現象叫虹吸現象,此管叫虹吸管,虹吸管在平常用處相當多,多用於沒有動力而要自容器內抽出液體之場合,例如自油箱抽出汽油可以用虹吸管。
註: 須注意上列辭典描述內提及大氣壓力,是 有誤 的陳述。 對虹吸現象有興趣者可以進一步閱讀 誤解虹吸現象
借鏡其他領域,看看其他領域如何使用?
Wikipedia 提到在地質與探洞,siphon 即為 sump,為洞穴通道中水淹沒的部份。
在激流獨木舟舟友間使用 siphon/ syphon 來表示水面、岩石下的水流管道,有獨木舟前輩稱之「水洞」 2 3 4 ,風險在於進入後不知出不出得來。 曾有不划船的溪友誤將水洞二字中翻英直譯,發明激流獨木舟英語詞彙沒出現過的 water hole ,這是混淆的用法,應避免使用。 此處舟友所指的水洞並不是指 hole(翻滾流)而是 siphon/ syphon,使用時也須特別注意。 長期而言可能影響初學者夾雜中英資訊吸收轉換的障礙,或有神童自行腦補中翻英直譯;但自己認為中文「水洞」用法相當直白,通常初聽者能立刻意會過來,不須多做解釋,是此法的優點。
致命的水洞及救援 水域判讀經驗分享 by 鄧哥 ( 註:影片中水洞內含 siphon, sieve 不特別區分)
題外話,最近幾年水上活動盛行,越來越多人把平靜水域的浮具拿來激流內划行,其實溪流航行時的航線觀察、風險辨識、團隊確保救援以及利用水文進行偵查的划行技巧都是激流下溪的重要元素,在缺乏這些基礎下,容易將自己陷入難以回頭的困境,建議無論各種激流水域從事者,能加強這幾樣基本功後更自在地活動。
到底哪種翻譯方式最好,最適當呢? 心目中完美的講法還沒出現,通常自己還是常說 siphon/ syphon。 真要被逼著硬翻中文詞彙時,自己較偏好「涵管」、「涵洞」,雖然可能聯想到英文 culvert ,有人覺得與地形無關,但自己倒是覺得跟 siphon 地形風險一模一樣,實在難以割捨。 使用「下水道」、「地底水道」、「暗管」也是不錯的方法,或是用音譯「吸洞」,避免與虹吸現象混淆,至於哪一種才是好的翻譯,就得看看大眾的使用接受度了,避免混淆與直白詞彙可能是大眾詞彙共識的關鍵。你會偏好用哪種說法呢?
水再多些就會嚇到褲底一包了!
話說回來溪降場景,常出現 siphon 的石灰岩地形,見到的不一定是完整的管道,也可能是瀑布頂的岩面有獨立穿孔,形成岩面下方的出水口,若配合著光線角度,在深潭游泳時看起來便是瀑口潭底發光的美景,但是心裡卻是同時很不舒服、很不踏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