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慢慢來之一

太長了不想讀,先說結論吧!

直上激流獨木舟就對了,不會後悔。

激流中的航行

要從什麼開始學?

只要有朋友詢問如何踏入激流,該從何開始?我總是先推薦 Redbull 這部 《激流獨木舟ㄅㄆㄇ》 來做總覽,涵蓋分類、裝備、歷史、安全等議題,初步掃描各面向,找到偏好後,再找入門管道。

硬式激流船艇常見有運動競技的激流標竿用碳纖船,與戶外激流較耐用的塑膠船。激流標竿有分愛斯基摩 K艇印第安 C艇二類,主要是座艙形式與划槳方式的差異。 而具備防水座艙設計的塑膠激流獨木舟,有長度較短的花式舟,與長度較長適合越野的下溪舟,或是介於之間的各種過渡船型,取決於對應溪流適應的船種與划舟者的偏好。

背包艇 packraft 近年因充氣舟材料與設計的變化,由耐磨厚重的PVC製橡皮艇改良而來,成為單人操舟、重量輕的船艇,雖然操控性受限,但大幅降低初學者的心理障礙。此外,還有被戲謔為「激流SUP=游泳」的SUP,則要等級夠的神人才能駕馭了。

划激流?跟划平水有什麼不同?

簡而言之,於具備流速的溪流航行,便可算是航行激流。「激流」相對應英語的 whitewater 或 swift water,雖然有人以字面直翻為「白水」,但「激流」在台灣才是語感直覺也實際存在的詞彙,舟友間若將 whitewater kayaking 稱為白水獨木舟,多彆扭阿?激流游泳還是白水游泳,這畫面完全不一樣啊?!自己還是習慣叫激流獨木舟

面對溪流,從最平緩安全到最顛簸危險的急流水域,常見分類成1至6級,以 Ⅰ、Ⅱ、Ⅲ、Ⅳ、Ⅴ、Ⅵ 羅馬數字表示。依 American Whitewater (AWA12) 激流分級 International Scale of River Difficulty 的文字描述,有詳細定義;但自己偏好以下列的方式說明:

一級是無湍流。二級是稍有激湍,船上航行時,不靠岸亦可清楚勘查航線安全性的溪段。三級為需要下船勘查的河段。四級則是勘查後覺得依然可怕的河段。五級是勘查後正常人不敢下的河段。六級則是下水覺得會掛掉的河段。

上述概念將激流分級以風險掌握度區分,視航行當下的水流、地形、人員素質、技巧掌握度影響。前人對已知溪段評級,若非以某次探勘行程的感受、便是以最適中(也就是最好玩的)水量或當地划船季節水量的評論。技術上 3級起需要相對穩定的航線操控能力,以閃避危險地型。 4級需要完整的航線掌握度。5級以上則完全沒有操槳失誤空間。

Club222 舟友皮特曾提及: 雖然大伙常開玩笑是出來嚇溪,但在激流關卡前,不應當有恐懼感,若有就代表越級打怪了。

台灣地形山高水急,集水區不若大陸型國家龐大,各河川猶如水溝快速排水,亦無寒冬後積雪融化的穩定水源供應,河川常見流量較少,河段常有石頭露出,新增崩塌阻擋,更有人造建物的殘骸遺留,造成航行時的潛在風險。使得激流人得面對低難度高風險的分級現況。

從美國回來,一同到新竹划船的 John 提到: 「今天看到的鋼筋、石縫[^sieve]數量,遠超過美國划這麼多年見過的總數」

[^sieve]: 指 sieve 。參見[Sieve 石縫 ](/sieve.html)

對,就是石頭、鋼筋!那些河道中的、河岸旁的,水底的,頭上掉下來的。 3級以上河道下航,停船勘察本跟呼吸一樣自然。要察覺風險不是難事。但最陰險的是在船上看起來沒什麼,大意忽略不尋常流量變化的 2級河道,冷不防來個石頭夾擠的「石(死)縫」sieve (進去就真的挫屎了,可謂是屎縫無誤),或是大石與其下掏空的「尪的咖(臺語發音)」 undercut ,甚至是隱藏地底隧道的「屎管(臺語發音)」 siphon 。

激流航行迷人之處,除了能快速進入峽谷,飽覽景緻外;河道坡度推動流速,搭配多變的地形與障礙物,形成了各種落差、以及緊跟後頭的定點波浪、翻滾流,迴流區,更甚有多管複雜流向組合而成的三維千層立體流。利用水流特性,掌握抓水時間點與船艇控制,走出自己計劃的路線,並同時修正改進後,水流力道給你回饋,才是令人又愛又恨的關鍵,既害怕走不好失誤在水裡搖滾,又想著下去驗證自己的路線。正是因為如此,覺得對岸用語使用的「漂流」「皮划艇」相當不適合用於此,從字面上少了主動控制的感受「划」「獨木舟」有感覺多了。

到底怎麼選?

講了一大堆,若是看完還是沒感覺,我個人會給朋友的建議如下

  1. 若熟悉水域活動,且熱愛無人之地的重鹹戶外咖,唯一推薦激流舟,之後要轉其他類型都很快。剛開始時需要較長的投入與累績階段,能玩很久仍然覺得富有挑戰性。中階玩家能穩定的 3-4 級水域中得到樂趣。
  2. 懶得到處跑,喜歡定點活動,愛玩與眾不同的特技,直衝花式不會後悔。學習上高度投入,持續在基本功夫打底。中階玩家能在 hole 、 wave 中怡然自得來去自如。
  3. 喜愛戶外活動,對水域有些恐懼,想將船艇當成初次接觸的媒介,在2級以下水域的背包艇很可以,但入手一段時間上手後,較易因船艇的穩定性太好,而失去樂趣。不過沒關係,這就代表已經不怕水,能享受激流的樂趣的時候到了,可以離開充氣泡泡進入硬殼的世界啦!利用硬殼增進充氣船的划槳技巧是很超值的投資。

延伸閱讀:背包艇特性

最後,對哪類型的獨木舟較有興趣呢?

找自己喜歡的類型就好,預想學習歷程從何開始是畫蛇添足,一位好的教練會用適合船型由淺入深養成對應技巧(從零開始這問題交給教練處理即可)。 不同船型需要不同的技能組合,直接往想學的方向下手,避免未來重新學習,及習慣動作養成後而花更多心力修正。

很像學習攀岩,傳統攀登課程畢業後,與繩伴攀爬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此時有一個能傳遞觀念與指導的團隊是最重要的,跟錯繩伴練功,很容易多走冤枉路,或是走火入魔。 至於入門者,是否能分辨裝備商、揪團團長或祕境宣傳網紅的帶人能力,便是學習旅途中的難題了。 當初自己幸運地參加九雲戶外課程,在台灣首位赴美取得 ACA L4 whitewater kayak instructor 激流獨木舟指導員的金剛3指導下,學習完整技能與觀念,並被帶著手把手在北勢溪、馬鋉溪、磺溪歷練養成後,跟上 Club222獨木舟俱樂部 前輩腳步,在北部南勢溪等野溪實戰同樂,並持續內化累積下航、勘察、戒護等觀念,獲得無窮的笑聲與回憶。

延伸閱讀:划船與控船敗家推坑指南

延伸閱讀: 激流慢慢來之


  1. American Whitewater : 一個美國的非營利組織,曾提出溪流的激流分級方式,廣受各地激流同好使用。 

  2. 另有 International Canoe Federation (ICF) ,國際輕艇賽事的主理協會,有另一套針對激流標竿賽事定義的分級,其目的非針對天然溪流設定,相對而言較為客觀。 

  3. 截至撰文的2023年,金剛仍然是國內唯一曾取得 ACA L4 whitewater kayak instructor 激流獨木舟指導員的土產。